克罗地亚原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6个共和国之一,面积56538平方公里,人口约476万,其中77.9%是克罗地亚族人,12.2%为塞尔维亚族人,其余为南部斯拉夫各民族以及匈牙利族、意大利族、捷克族、阿尔巴尼亚族等。首都是萨格勒布。 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该共和国1990年4—5月的多党选举中获胜,并于同年5月30日正式上台执政(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克国庆节)。1990年12月22日,克罗地亚议会颁布新宪法,宣布克罗地亚共和国是“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和社会的国家”。1991年5月19日,克罗地亚就独立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5月29日图季曼总统发布克罗地亚独立宣言.6月25日议会又通过一系列基本法律文件,宣布克罗地亚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后因发生内战,欧共体国家建议推迟3个月实行独立,以便各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由于谈判未取得突破,克罗地亚议会便于1991年10月8日通过决议,宣布独立正式生效,断绝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切法律关系.从1992年1月起,克罗地亚共和国已先后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承认,并于1992年5月被吸收为联合国成员国。
一、政治形势
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行多党议会制和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议会是公民代表机构和立法机构,分代表院和州院两个议院,每届任期4年。代表院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州院由每个州的选民各选举3名代表组成,另外,总统可以从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中任命5名州院议员,总统任期届满后也可成为州院的终生议员.在立法和其他决策中,州院只有建议、审议和监督权,而决定权归代表院。代表院议长同时就是克罗地亚议会的议长,现由斯蒂佩·梅西奇担任。共和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最多只能连任两届。现任总统为弗拉尼奥·图季曼。政府总理由总统任免,副总理和政府成员由总统根据 总理的建议任免,总理被任命后,要在15日内向代表院介绍政府组成情况,并要求代表院对政府的信任问题作出表决。政府向总统和代表院负责工作。现任总理是尼基察·瓦伦蒂奇。
克罗地亚的政治形势有如下特点和表现。
(一)克、塞两族矛盾尖锐,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克罗地亚在1991年宣布独立前后,境内的塞尔维亚族人聚居区宣布成立了“克拉伊纳塞尔维亚共和国”,占据了约1/4的克罗地亚领土。开始克、塞两族曾发生激战。1992年4月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后,虽然全面内战停止了,但局部的小型冲突仍时有发生。1993年伊始,克政府军就于1月22日攻占了塞族控制的亚得里亚海岸扎达尔附近的马斯莱尼察桥和泽姆尼克机场。经多次交涉后,塞方于7月中旬同意克政府方面在这一南北交通要道修建浮桥,并开放机场,条件是克政府军必须在7月31日午夜前撤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接管。但克方未遵守撤军承诺,塞方便以重炮相轰击。双方曾剑拔弩张,大有重开战火之势,在联合国代表的警告与调停下,虽然矛盾有所缓和,但问题并未解决。、双方在其他地区的对峙局面也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地区还在不断响起零星枪炮声,也不时传来双方伤亡的报道。
克罗地亚政府为解决克拉伊纳问题,曾多次向塞族领导人发出呼吁,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使联合国维和部队保护区同克罗地亚实现“重新一体化”。为此,克政府同意塞族实行地方自治和文化自治,通过专门法律赦免“一切被强制动员到敌对方面的人”。一年多来,在奥谢克(原称“奥西耶克”)、卡尔洛瓦茨和奥古林地区的克塞两族代表分别签订了3个地方停火协议。克政府和克拉伊纳塞族方面的高级代表也曾在挪威举行过谈判,但因双方立场差距太大,只好无限期中断。克政府于11月中旬公布了拟议中的克、塞两族全面停火协议,提出停火后15日内开始就减少冲突线双方10公里内的兵力进行谈判,开放公路和铁路交通,建立电话联系等。克拉伊纳方面对此尚无重要反应,依然坚持其脱离克罗地亚的独立政策。这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可能不会持续较长时间。
(二)反对党派咄咄逼人,政府要员频频更迭在1993年2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反对党派吸取1992年8月初举行的代表院议员选举中的教训,纷纷联合起来与执政党竞选,致使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寻些城市丧失了执政地位。波黑战争持续不断,克拉伊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继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一切助长了人们的不满情绪,罢工罢课时有发生。在野党与执政党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政策主张各异,议会内以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斗争在加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政局不稳.1992年8月新组建的沙里尼奇政府仅执政7个月就在反对党的指责和工人的罢工浪潮中倒台.继任的瓦伦蒂奇政府已是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执政3年来的第五届政府。5月新委任的外长马特·格拉尼奇已是第六任。10月中旬政府又进行了部分改组.据统计,克政府在过去的3年多共更换了88位部长,总统顾问、各委办主任也经常更换。
与此同时,最大的反对党一克罗地亚社会官由党(在代表院120个席位中占有30个席位)为了更好地与执政党较量,以便有朝一日上台执政,已于1993年5月下旬组成了以戈兰·格拉尼奇为首的影子政府。社会自由党等反对党还常因在议会内与执政党发生冲突而罢会,并在会外频频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指责执政者不民主,总统权力过大,应修改宪法以保证分权,反对向波黑穆、塞两族割让出海口,主张建立私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充分保证新闻自由,对政府经济稳定纲领等也有不同看法。
(三)执政党内部斗争激烈,党代会后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在执政的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克文缩写读“哈德兹”)内,所谓“左翼”和“右翼”的矛盾和斗争时紧时松.“右翼”在1993年2月的地方选举牛采取了攻势,有所得分;“左翼”则建树平平。执政党在某些地方选举中的失利又加剧了两派的矛盾。在10月15—16日“哈德兹”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的前夕和会上,党内两振斗争异常激烈,特别是对未来的中央领导成员’,两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名单,试图排除对方的主要人物。后经图季曼亲自干预,两派才各自撤回人选。图季曼和许多代表在党代会上发言时强调,面对国家目”前的困难和问题,党内必须加强团结。“二大”修改了党纲和党章,将“哈德兹”定性为“欧洲的、具有基督教民主方向的全克罗 地亚人民党”,将实行“团结、平等、自由竞争、法治、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公正的原则”。大会再次选举弗。图季曼为党的主席,选举尤拉迪奇为总书记,马·格拉尼奇、弗·格雷古里奇、戈·舒沙克、马,舒尼奇和尼·瓦伦蒂奇为副主席。在中央主席团中,排除了“左”、“右”两振的代表人物,减少了意识形态色彩,加强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务实派力量,从而使党内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虽然党内外的矛盾和斗争较激烈,但图季曼总统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受到挑战。执政党的新领导班子的确立以及政府的改组,都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图季曼的地位。同时,在议会代表院内,“哈德兹”的代表约占62%,能控制立法机构,执政者希望通过的法规一般都能通过。因此,尽管矛盾和问题很多,但图季曼和克罗地亚的执政党仍能控制国内局势。
二、经济形势
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克罗地亚近年来实行了以原社会所有制企业的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改造.改造的道路还很漫长,经济滑坡还未被遏制。1993年经济继续下滑,估计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45亿马克(约合85亿美元),还不到1990年的一半;究其原因,厂般认为一半是因战争和国家分裂;另一半是因原有市场被分割,原材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均受阻。经济关系未理顺和缺乏新的投入也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公共消费却居高不下。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要节约开支,但全年用于国家预算支出的费用约合38亿马克;加上用于退休金的12亿马克,用于保健的10亿马克,全部公共消费达60亿马克,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占国民收入的50%,大大高于正常水平。与此同时,职工工资进一步下降,目前月平均工资仅为200马克左右(加上交通和热餐补贴约为260马克),居民消费水平比上年又有下降。
头10个月的物价逐月上涨,9月份的月通胀率已达30.6%。
面对经济极不稳定的形势,瓦伦蒂奇政府在10月初决定将准备了半年之久的经济稳定纲领(有人称之为“休克疗法”)付诸实施.据克罗地亚报刊透露,该纲领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1993年底,将月通胀率降到15%以下:第二阶段到1994年6月,将加速私有化和非垄断化,平衡预算和开始救助银行,第三阶段,争取在1994年6月以后完全实现国币韵可兑换性和更换新币“库纳”,同时加快经济结构改造,大量吸引外资,增加投入,使经济走向复苏。政府以货币、税收、工资三项政策为主提出了第‘阶段的基本措施。
第一,货币贬值,紧缩银根。克罗地亚第纳尔贬值21%,在克境内实行货币的有限可兑性。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中央银行贴现率从9月份的28.5%降至21%,同时对商业银行存贷利率高于贴现率3%以上者征收利息税(高于贴现率3—5%时征税40%,高于贴现率5%以上时征税80%)。
第二,调整税率,加强财经纪律。从10月份起,一般商品的流通税从50%降至40%,以后还准备降至20--30%。为了保证国家收支平衡,取消了各种税收减免,已减免的行业或企业将根据不同情况征收5—10%的流通税.同时调整进出口附加税,一般产品的进口附加税从15%降至10%,对过去免税进口的产品实行4%的税率(另加1%的海关登记费).取消出口免税,刺激出口改由出口退税保证。为加强财经纪律,国家赋予财政警察更大的监督职能,允许他们在确认法人和自然人从事未经注册的经营活动、不按章纳税等时,可以暂时禁止其经营活动,封闭业务场所。听候查处。
第三,限制工资增长。规定,10月份的平均工资只能比8月份增长24.9%,11月和12月每月只能递增4%。
政府对价格未加限制,但曾召集全国性大型公有企业的经理们座谈,呼吁他们在年底前不要涨价。
政府的上述措施已初见成效。首先是国币升值。克罗地亚第纳尔与德国马克的比值已从10月7日官方确定的4444比1变为11月中旬的3700左右比1,国币如此大幅度升值,是近几十年来所没有过的,其次是,10月20日后某些物价开始下降。如石油产品在10月底平均降价4.2%后,12月再次降价4.39%,医药用品11月初降价约5%。11月和12月的月通胀率都在1. 5%左右。中央银行贴觋率也连续下降为3%。2.5%和1.1%,货币在国内已完全自由兑换。实际情况巳超出稳定纲领对第一阶段的要求。虽然通货膨胀已初步得到控制,但紧缩银根和国币升值也给某些部门的生产,特别是给外贸企业造成了一定困难,对生产和出口有一定影响。
(许万明)